川普2.0政府加密監管清晰化進程中,政策套利者的思維是 利用監管鬆綁期與監管框架建立期之間的時間窗口搞一個財庫型幣股傾銷給美股嫩韭菜賺波快錢,而Builder的思維則是在監管框架下建立一套新的適應性系統,這個系統包含標準化的資產代幣化-流動性創建-DeFi應用場景等套件。 簡而言之,前者金融思維,後者是產品思維。二級市場表現上,前者立竿見影,後者則厚積薄發。 從我個人投資組合審美上,在倉位裡有正幣的情況下,不太會配置財庫型幣股,因為這會導致風險^2指數性放大而潛在收益只是線形放大,配置它們並不明智。 相反,像Plume這種秉持產品思維的RWA項目,更適合放入籃子裡長期持有,它在增加潛在收益的同時會因為豐富籃子資產的多元化程度降低風險。 剝開Plume的RWAfi敘事的現實結構,我們會發現: -資產端主要由SuperState的RWA產品、穩定幣USDC及其包裝版pUSD組成構架 -中間層由基於Cosmos SDK二次開發的Plume AppChain+內置資產代幣化平台+內置RWA資產預言機+跨鏈互操作協議組成 -應用端主要由Morpho和一系列生態內DeFi協議組成 與Robinhood激進的、以向真實世界出售波動率為核心商業模式的RWA路線相比,Plume是保守的、以向Crypto市場出售真實世界收益率為核心商業模式。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Plume與Huma的開發哲學非常接近,這也導致投資它們代幣的策略也很接近:即YieldFarming+套保本幣。由於它們的收益來源來自真實收益,而非DeFi蠻荒時代左腳踩右腳產生的Yield,這個策略的穩健性很高。例如我就在執行Morpho Lite金庫+套保 Plume的策略。 25年RWA已經在從敘事向產品化階段過渡,而產品落地進程往往同時是敘事去魅化進程。現在復盤的話,會發現頂級機構預測什麼15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簡直是在鬼扯和畫餅。像Plume這種能有3.92億美元TVL、20萬個用戶的RWA項目已經是鳳毛麟角了。 但沒必要對這個階段RWA行業狀態的感到迷茫和悲觀,我們正處在一個金融市場完全Crypto化的大歷史進程中,儘管Tradfi裡的保守既得利益集團想要限制、約束RWA,但終究無法阻止“破壞式創新”的湧現、採用和主流化。 以上 。
Plume - RWAfi Chain
Plume - RWAfi Chain8月23日 23:00
Plume 不僅僅是加入了 RWA 市場。 我們使其增長了三倍。 在不到 3 個月的時間裡,我們將全球 RWA 持有者從 104K 增長到 367K+。 以下是 Plume 如何重寫 RWA 採用故事的方式 👇
5.5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