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领域的“急功近利压力”是由 制度激励 + 人性偏差 + 资金环境 共同决定的,无法消失,只能被暂时抑制。 于是市场不断重复“贪婪—冒险—获利—爆炸—重建”的循环。 理解 “投资怪圈”不是为了避免它(你避免不了),而是为了在别人被卷进去的时候,你能 看见它、利用它、绕开它。 下课!
硅谷王川 Chuan
硅谷王川 Chuan9月7日 12:14
多读和经历过各种案例后,就会意识到投资领域急功近利的压力是结构性的存在,大部分时间非常强大,永远不会消失,永远会有很多机构重复着 “着急 - 冒更大风险 - 暂时获得一些小利 - 风险太大而突然遭遇惨重损失 - 被迫从头开始 "的怪圈。 比如加州某个县的公务员的养老金,每年只有 5%的回报,而退休人员的福利成本越来越高。大家都是"既要, 又要",因此管理者有巨大压力去把部分养老金放到很难评估风险的对冲基金里谋取高回报。 管理者为了平息退休人员对于资金安全的焦虑,承诺会紧盯对冲基金的回报,每个月都去盯,如果表现不好就马上准备撤资。 对冲基金为了拿到客户的钱,当然开始都满口答应,好话说尽。而因为客户盯得太紧,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完全没有“躺平几个月甚至两三年,慢悠悠等待,什么都不做”的选择,只能被迫每天盯着几个大屏幕,杀红了眼般的急功近利。 基金内部,如果某个短期策略赚了大钱,即使有巨大潜在风险,老板也有巨大压力立刻把更多资金投放到这些短期策略上,而把那些本来配置在长期稳健策略上的部分资金抽走。 最后的结局也很老套,短期策略突然失效,突然巨大亏损,根本没有时间和客户沟通基金就突然破产。养老金本来想获得超值回报,却发现自己亏损惨重,最终成为别人超值回报的源泉。退休老头老太的福利被大幅减少,大家呼天喊地。
13.4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