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印度关系的问题 美国与印度之间存在分歧的原因之一是,华盛顿终于意识到,从长远来看,美印贸易对美国并没有特别的好处。尽管之前的政府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关系,但实际上除了提升印度以军事遏制中国的想法外,这种关系并没有多大意义。部分由于巴拉科特、加尔万和2025年5月的冲突,现在很明显这不会发生。这使得经济方面成为焦点,而这一方面对美国来说也显得不足。 当中国经济增长时,其制造业基础以一种与美国互补的方式上升。美国主要是一个服务经济体,而中国几乎没有从中夺走服务收入。相反,它提供了廉价的制造商品,使美国人能够推动自己的服务增长。计算机、手机、电池、网络设备都提高了生产力和工资。这种流动是有效的。但在印度,这种情况并不成立。印度从未建立起大规模的制造基础设施,其出口中服务业所占比例过高。这直接与美国工人产生摩擦,因为印度的IT服务与美国的IT工作直接竞争。这种动态并没有提高工资,反而压制了工资。 这并不是关于创新公平竞争的问题。当SAP在德国开发软件产品时,美国公司可以超越他们,开发出更好的产品并夺取市场份额。但当印度的外包公司承接美国的IT合同时,没有创新竞争,只有工资套利。这是一个单向的漏斗,从美国公司内部抽走能力。印度外包公司对L1签证类别的滥用只会加剧这种动态,加速工作转移,同时规避法律的本意。 我的意图并不是将100%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印度。美国的政策失误为这种空心化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对STEM的投资不足,以及对印度公司在美国创建前台并滥用签证政策的自满接受,使他们能够轻易地进入这一领域。损害是外部驱动的,内部促成的。 尽管如此,结果是结构性不兼容。美国希望找到制造合作伙伴,以便在努力多元化摆脱中国和重新建立关键供应链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印度希望扩大其服务出口。印度可能有一天具备制造能力,这并不足够。如果美国要提供合同和资本来支持在印度建立这一产业,为什么不在其他地方呢?为什么不在多个较小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未来永远不会构成战略威胁?美国经济所需的与印度能够提供的并不是互补的东西。除非印度转变为一个具有中国式高质量供应链的出口规模制造商,这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否则这种结构性不对齐将持续存在。除了经济因素,印度的整个战略取向是多极化的。它接受美国的合同、投资和外包工作,但不想在战略地图上成为次要伙伴。这限制了美国从试图提升印度作为对抗中国的力量中所能期待的回报。 为什么不简单地与中国接触,降低其成为威胁的可能性?中国没有试图入侵美国的记录,但印度通过失去战争和失去领土,在军事上“平衡”中国的记录却相当悲惨。 因此,美国得到的是一个不对称的贸易动态、IT行业的工资下行压力,以及在更大战略计算中一个不可靠的伙伴。这个关系被过度渲染,因为华盛顿的某个人做了第一阶计算:印度大。中国大。印度对抗中国。但随后失去了兴趣或未能在达到第二和第三阶影响之前保持关注。这并不是一个在长期内能带来真正互利的关系。
10.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