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美國與印度關係的問題
美國與印度之間存在分歧的原因之一是,華盛頓終於意識到,從長遠來看,美印貿易對美國並沒有特別的好處。儘管之前的政府將其視為一個重要的關係,但實際上除了提升印度以軍事遏制中國的想法外,這種關係並沒有多大意義。部分由於巴拉科特、加爾萬和2025年5月的衝突,現在很明顯這不會發生。這使得經濟方面成為焦點,而這一方面對美國來說也顯得不足。
當中國經濟增長時,其製造業基礎以一種與美國互補的方式上升。美國主要是一個服務經濟體,而中國幾乎沒有從中奪走服務收入。相反,它提供了廉價的製造商品,使美國人能夠推動自己的服務增長。計算機、手機、電池、網絡設備都提高了生產力和工資。這種流動是有效的。但在印度,這種情況並不成立。印度從未建立起大規模的製造基礎設施,其出口中服務業所占比例過高。這直接與美國工人產生摩擦,因為印度的IT服務與美國的IT工作直接競爭。這種動態並沒有提高工資,反而壓制了工資。
這並不是關於創新公平競爭的問題。當SAP在德國開發軟件產品時,美國公司可以超越他們,開發出更好的產品並奪取市場份額。但當印度的外包公司承接美國的IT合約時,沒有創新競爭,只有工資套利。這是一個單向的漏斗,從美國公司內部抽走能力。印度外包公司對L1簽證類別的濫用只會加劇這種動態,加速工作轉移,同時規避法律的本意。
我的意圖並不是將100%的責任完全歸咎於印度。美國的政策失誤為這種空心化創造了肥沃的土壤。對STEM的投資不足,以及對印度公司在美國創建前台並濫用簽證政策的自滿接受,使他們能夠輕易地進入這一領域。損害是外部驅動的,內部促成的。
儘管如此,結果是結構性不兼容。美國希望找到製造合作夥伴,以便在努力多元化擺脫中國和重新建立關鍵供應鏈的過程中。另一方面,印度希望擴大其服務出口。印度可能有一天具備製造能力,這並不足夠。如果美國要提供合約和資本來支持在印度建立這一產業,為什麼不在其他地方呢?為什麼不在多個較小的國家,這些國家在未來永遠不會構成戰略威脅?美國經濟所需的與印度能夠提供的並不是互補的東西。除非印度轉變為一個具有中國式高質量供應鏈的出口規模製造商,這在短期內不太可能,否則這種結構性不對齊將持續存在。除了經濟因素,印度的整個戰略取向是多極化的。它接受美國的合約、投資和外包工作,但不想在戰略地圖上成為次要夥伴。這限制了美國從試圖提升印度作為對抗中國的力量中所能期待的回報。
為什麼不簡單地與中國接觸,降低其成為威脅的可能性?中國沒有試圖入侵美國的記錄,但印度通過失去戰爭和失去領土,在軍事上“平衡”中國的記錄卻相當悲慘。
因此,美國得到的是一個不對稱的貿易動態、IT行業的工資下行壓力,以及在更大戰略計算中一個不可靠的夥伴。這個關係被過度渲染,因為華盛頓的某個人做了第一階計算:印度大。中國大。印度對抗中國。但隨後失去了興趣或未能在達到第二和第三階影響之前保持關注。這並不是一個在長期內能帶來真正互利的關係。
10.51K
熱門
排行
收藏